等到天快亮的时候,崇祯与朱慈烺到了皇极门。此时皇极门不会开启,已经设了金坛,左右侍卫持伞、牌而列。朱慈烺的座位就在皇帝金坛下首,一张黄花梨木的座椅。其下是文武两班分东西而立。
明朝朝会的规模是历代顶峰,随着太祖高皇帝年迈之后,方才渐渐简化而随便。即便如此,英宗即位之前,仍旧是百司于早朝奏事。宣德十年正月,宣宗驾崩,英宗即位时只有九岁,所以辅臣提出一日只奏八件事,而且年幼的皇帝只需要按照各部奏事的内容答复“某部知道”就可以了。
到了成化二十一年,又诏暑寒日奏事毋得过五件。由此公朝决政制度彻底被形式化,这也是嘉靖、万历皇帝不上朝的一个原因。因为即便他们上朝了,也只是一番承接旨的仪式对答。
直到崇祯朝,早朝仍旧没什么改变。崇祯在位的前十七年里,不上朝的日子加起来不会超过十天。人们以为这是他勤政的表现,其实是他对仪式的热衷。当然,崇祯帝的勤政也不逊太祖高皇帝,只不过那都是在武英殿或者文华殿里的事,与早朝无关。
今天的早朝却有些不同。虽然明面上还是一些虚应故事的过场,但其中却有一项任免官员的圣旨。这道圣旨之中起用了大量的东宫系低级官员,他们甚至没有资格上朝,只能在午门外叩首谢恩。
这件事虽然是对既成事实的追认,却也是朱慈烺正式对朝政施加影响的宣告书。
从这次早朝开始,大明的权力中枢重新确立,任何有敢质疑朝廷合法性的人,都意味着两个字:谋反。
《皇明通报》在头版头条发布了早朝答奏的=之事,散发天下。
即便是两千里外的江南,也拿到了这期的《皇明通报》,终究有人能够看出其中的意味。
“日后我要闭门修史,不见外客。”钱谦益颓唐地将报纸铺在桌上,看着柳如是道:“家中大小事务,就交由你打整了。”
柳如是正怕英雄迟暮美人白头,强笑道:“老爷此劫已过,必有后福,日后还多有作为之日,怎可如此消沉?”
“此番若不是你前后打点,愚夫恐怕也回不来了。”钱谦益越发颓然,叹道:“真是人心隔肚皮,谁能想到昔日的故友,竟然会在暗中下毒手呢。”
“老爷,这事也不好说吧。”柳如是劝道。
至于谁想在暗中害死钱谦益,这恐怕会成为一出迷案。
钱谦益下狱之后,有人摆明车马落井下石,不过是为了他的家产田地。而那些奔走相救的人,难道真是要救他出来么?那些言辞诚恳,鼓吹钱谦益为当世文魁,谁敢杀他谁就要遗臭万年的人……他们真是发自肺腑地在声援钱谦益么?抑或是怕当政者不知钱谦益此人势大,激不起杀心?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终归是捕风捉影的猜测了。
人心隔肚皮,最难认的就是这些事。这也对钱谦益打击极大,由此萌生出了闭门治学,再不问世事的念头。
“老爷终究是世间奇伟男子,此时正当一展名士风骨,照常出入,也不为后人所讥。”柳如是见钱谦益眼中浮出些许不舍,又极力劝道:“老爷,家里还有一家报社,只有老爷方能掌舵啊!老爷若是闭门不问世事,如何再匡扶这世道?”
钱谦益年纪虽大,内心中的抱负却仍不小。听了柳如是如此说来,常日来的憋屈终于散开了些,叹声道:“且行且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