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九章 老苏小苏(1 / 2)

玩宋 春溪笛晓 2240 字 19天前

《玩宋》/春溪笛晓

第一六九章

方洪那边拿到《洛阳见闻录》, 紧锣密鼓地安排印刷、铺货和宣传。王雱乖乖巧巧地开始自己的朝官生涯, 不时在朝会上和官家交换一个心照不宣的微笑。

可惜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暗中搞事情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近来台谏诸官感觉, 官家看向他们时格外慈眉善目, 有时听他们喷到激动处甚至还会击节赞叹, 直夸“某卿说得好”!

众人十分莫名, 后来才有人从相熟的乐师那边掏出话来,说是官家让他们排了首新曲子,看台谏递上的弹劾折子时便让人在旁奏响, 随着曲子颔首踏脚,看得津津有味,效率大增, 再不为台谏过激的言辞生气。

王雱这个始作俑者也被捅了出来, 乐师说,曲子是王小状元献给官家的, 王小状元第一次参加朝会时就突发奇想, 给官家弹了这首曲子, 官家这才要了曲谱给他们学着弹。

台谏诸官群情激奋, 捋起袖子围堵官家:垂拱殿乃是处理政务之地, 岂能让乐师之流随意进出!那王小状元身为朝官,不务正业, 曲意媚上,简直不可饶恕!他的状元之才, 难道是给官家弹琴用的吗?既然这样, 那不如让他去当乐师算了!

连司马光这个岳父,也觉得王雱这次干得不地道,你上朝就上朝,写什么曲子埋汰人?你自个儿在脑海里配乐就算了,还要跑去弹给官家听!有你这样的吗?真是奇葩一朵!

司马光当场大义灭亲,与同僚们追着官家喷了他女婿一把。

台谏这么一闹,官家也觉得这回闹过头了,乖乖撤了乐师班子,还依了台谏的意思,小小的罚了王雱一个月俸禄,下旨意训斥说王雱年纪小不懂事下回要乖。私底下,官家开自己的库藏又赏了王雱些宝贝,能抵王雱好几个月俸禄的那种。

王雱见有这种好事,自然欢欢喜喜地上折子反省说“我年纪小不懂事下回一定乖”,全盘接受台谏诸官的批评。

当然,他还是忍不住替官家抱屈,说文彦博办公时喜欢怎么样怎么样,王拱辰办公时喜欢怎么样怎么样,韩琦办公时喜欢怎么样怎么样,这些都是他亲眼所见、千真万确!明明各有各的癖好,怎么就不许人官家听个抖腿音乐呢?

其他人还好,司马光被王雱拉着看官家给他的赏赐,差点没气死。这君臣俩一个老一个小,不知怎么就对了胃口,你这是训斥吗?你这是反省吗?罚完俸还给赏赐,你当别人是瞎子吗?!

司马光训了王雱一顿,气咻咻地走了。

王雱气走了被他拉来的岳父,只能去和王安石炫耀他新得的宝贝。东西他倒不是买不起,最要紧的是不用自己花钱!不花钱的东西,看着总是很棒的。

儿子参加朝会没几回就搅风搅雨,王安石也很是无奈,现在包括亲家司马光在内的台谏诸官看到他都没好脸色,感觉他也和儿子一起在背后埋汰他们!这绝对是冤枉,他根本没听过王雱那曲子!

王安石绷着脸道:“什么样的曲子,你弹来听听。”

王雱一听,顿时来劲了,搬出琴让王安石也欣赏他的灵光闪现之作。

很快地,王安石想起了朝会上许多场论战,想起了不少台谏官员严肃刚直的面孔,他不自觉地扒拉出一幕幕回忆,然后,给他们配上背景音乐。

王安石:“……”

这是什么洗脑曲子!

这首被台谏诸官一致抵制的“台谏禁曲”,悄然流入了不少人府邸,毕竟人都有好奇心:如果你想让人读一本书,最好的办法是把它列为□□!曲子也是一样,你把它列为禁曲,不少人就会想方设法去弄来听。

于是到下一回的望日朝会、台谏诸官再次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候,司马光敏锐地发现不仅官家随着他谏院同僚抑扬顿挫的嗓儿轻轻颔首,其他人也饶有兴味地望着他们。

下朝后众人回到谏院那边,谏官头头吕景初气得不轻:“真是岂有此理!”

其他人也纷纷痛骂起王雱这个搞事精来。

最为可怕的是,他们自己也有人私下听了那曲子,感觉他们的喷人模板完全可以套进去!这样下去不行,再照着老法子写弹劾折子,所有人都得看着他们抖腿!

其他人骂得累了,又用微妙了很久的微妙眼神看向司马光,觉着司马光好好儿一个清流,怎地选了这么个女婿,这都什么眼光啊!

司马光又想揍王雱了。

台谏这边在琢磨开创新喷法,王雱那边的《洛阳见闻录》却已经正式上架,宣传海报上不要脸地印着“官家亲自题序推荐”。众人一看,作者名字虽然不认识,但插画写的是王雱的名字,还有官家写序,必须买!

于是各地开始铺货的第一天,架上的《洛阳见闻录》全部卖空了。就连台谏诸官也暗暗叫人去买了一本,准备好好瞅瞅王雱又整出了什么幺蛾子。

到手一看,众人才发现这书和他们想的不一样,这书讲的居然不是洛阳如何繁华、如何适合当都城,而是讲述这几年洛阳如何接纳从西边、北边来的流民,如何让他们在洛阳安家落户、重建家园,还有洛阳学子们如何深入民间、了解各种弊端。

与苏轼那幅震撼人心的《弃婴图》不同的是,这书写的内容要平实许多,文风相较苏轼也稚嫩许多,但,写《洛阳见闻录》的是个十三岁的半大少年!这样的少年还不懂得什么表达技巧,只一股脑儿想把自己所看所想的内容写下来。

这样的写法再配上王雱所画的插图,众人感觉仿佛亲眼看见了许多自己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东西。

赵仲针是谁?

许多人经历了短暂的疑惑之后,猛地想起赵仲针的出身:他是准皇子赵宗实的长子,也就是准皇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