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零、刀尖所指华夏敌(五)(2 / 2)

明末风暴 圣者晨雷 1823 字 28天前

茅元仪的喜悦顿时没有了。

他知道朝廷里那些官员打的是什么主意,建虏劫掠完了准备北返,在朝廷官员看来这是好事,因此俞国振追击本来就是“挑衅”。若是他们得知昨天大胜的消息,只怕更会惊恐,这是一场与他们无关的大胜!

而崇祯在这样一群人包围下,便是此前信任俞国振,很快也会消耗完耐心!

“看起来……埋头发展的时代结束了。”茅元仪喃喃地道。

“不,才刚刚开始。”俞国振愉快地笑了起来:“朝中的消息,薛国观要下了,而周延儒将上,已经动身赶往京师,昌`江县令的任命已经过了。”

“一县之地?”

“对,不象是新襄只是一城之地,也不象是青岛口只是一座港口,而是整整一个县。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县不能靖,何以至太平?”

说到这里的时候,俞国振眼中既有渴望,还有一种让茅元仪看不大透的慎重。

“主公很担心?”

“自然担心,此前我们在新襄、会安,几乎都是白手起家,虽然人口少些人力不足,但也有个好处,就是白纸上作画,可以随我心意。而昌江则不然,那边汉黎交错,汉人又有不少宗族,我们又不是建虏,不能为恶,故此……”

说到这里,俞国振没有说下去。

茅元仪也感觉到这件事情的棘手,甚至可以说,比此前的战争还要棘手。他新襄面对的将不再是有形的敌人,而是无形的却在华夏上空徘徊了不知几千年的力量。它并不是全坏的,因此那种完全破坏姓颠覆姓地消灭,在这个时代是冒进而愚蠢,但它也并不是全好的,因此必须对其动手,必要时还可能要用上刀枪!

传统与习惯的力量。

新襄确实是创造了一个美丽新世界,可这个美丽新世界能否搬到那些传统与习惯力量影响极大的地方,这就需要努力了。

“我回去之后要开一个研讨班,到时我要亲自带这个班。”俞国振说起自己的打算:“召集各方人士,讨论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咱们尽可能做好预案,有备则无患。”

茅元仪点了点头,这是民政,他知道就行,却不能插手。

海河战役在一曰激战之后嘎然而止,次曰俞国振便渡过海河,开始再将被建虏遗弃的百姓接回,逃出生天的百姓对于虎卫和俞国振本人的感激自是不用说,其中大量少年纷纷要求加入虎卫,这个自有专门负责的人去处置。

有一个不大好的消息,是德王终究没有被救出来,豪格被击杀之后,在多尔衮溃败的同时,到了北边的建虏便将德王处死,算是为豪格报仇。原本建虏还准备将所有掳得的百姓都杀死的,因为他们已经明白自己不可能将劫掠所得带回了,但是俞国振夜间派出的虎卫起了作用,他们乘小船过河,然后放了一夜的火枪火炮,黑暗中建虏以为虎卫攻来,只能扔下俘虏逃走。

虽然建虏还是带走了部分收获,主要是易携带的金银,还有维持行军所必需的粮草,但虎卫的缴获仍然巨大,除了海量的粮食——足以让百姓们凭此回到山`东去,还有价值四十余万两的金银。金银缴获数量少了一些,考虑到建虏撤走时的混乱,这大约只是建虏掠夺所得的一半。

现在新襄已经用不着靠战利品来支撑发展了,这四十余万两银子,俞国振不准备带回去,而是就地用在百姓的安置和阵亡朝廷将士的抚恤之上。这原本是朝廷应该考虑的事情,但现在他周围的军事调动很明显,朝廷并不打算将这些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而是将他和他这支军队放在了“优先考虑”的位置。

这让茅元仪十分愤怒,但是俞国振却早有准备。

与建虏的组织能力不同,虎卫只用了一天时间,便让几十万百姓再度过河,然后沿途每十五里设一个补给点,每天百姓可以走四十五里,再加上所经州县百姓纷纷回乡,当他们回到山`东境内时,已经是三月。

就在这时,两个消息先后传到,先一个消息,来自于河`北迁安,入关接的黄台吉在看到自己长子豪格的尸体后“大恸昏绝”,不治身亡!

第二个消息则是来自京师,朝廷褒扬了俞国振带兵北上之举,不过同时让他回至封地,而因为德王之死的缘故,山`东官场一次大洗牌,巡抚颜继祖等被罢,包括张秉文也去职,而孙临也受到训斥。

这两条消息,让茅元仪心情大坏,俞国振却不以为意。

但他也明白,自己与明朝廷的短暂亲密关系,就此结束了,而黄台吉比他记忆中的历史死得早,同样也意味着,历史将掀起新的壮阔波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