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没有去宛城,而是直接去了武关,直到进了武关,确认没有危险以后,刘福这才开始考虑博望那群打算伏击他们的人究竟是何来路。
三种可能,一是本来就在博望栖身的一伙强人,二是刘备军或者孙权军在知道了刘福的行踪后派出的杀人,还有一种就是来自西汉内部。
第一种可能刘福并不担心,第二种可能在刘福看来也是情有可原,唯有第三种可能让刘福感到担心。这也是刘福为什么没有去宛城而是直接到武关的原因。
地盘大了,手下多了,对刘福来说是好事,但同样也伴随着各种麻烦与危险。帝王心术说白了就是保持内部势力的平衡,而帝王就应该像是一个裁判,置身事外但又不能完全置身事外,这个度的把握,才是帝王心术是否运用成功的关键。
随着刘福的势力越来越大,代表各方利益的团体也越来越多。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哪怕刘福身为后来人,但有些事情不是想避免就可以避免的了的。
在刘福的势力内,虽然严禁结党,但每个人都是有好恶的,通过地域、人情等等不同方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圈子。这些虽然不能算是结党,但在遇到朝中大事的时候,每一方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一番较量。而这些较量都是在刘福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进行的,所以刘福对此采取了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只要不影响大局的利益,这些小势力之间的争斗,并不是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唯一叫刘福感到担忧的,是世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作出了对大局不利的事情。在刘福的眼里,世家就是毒瘤,是改朝换代的幕后黑手。身为后来者,对于每一个朝代的更替,都有一定的了解。
百姓造反动摇王朝根基,世家或推选代言人或亲自赤膊上阵。如果没有刘福出现,此时的大汉的北方应该已经基本完成一统,而在曹丕当权之后就会由陈群提出九品中正制,以出身定未来,将所有人出人头地的机会牢牢把握在世家的手中。那就意味着无论谁想出人头地,那都必须得到世家的同意,可如何得到世家的同意,除了“卖身为奴”外,刘福想不出还有别的办法。
无论是曹操还是诸葛亮,都看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所以当这两人还在世的时候,世家不敢轻举妄动。至于九品中正制的出台,那完全可以说是曹丕这个冒失小子一手造成的。曹操死后,曹丕不甘心只做魏王,他十分迫切的想要一尝做皇帝的滋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引起出身寒门的官员不满,而导致西蜀刘备紧跟着称帝,对外宣称继承汉统。
为了收买人心,已经做了皇帝的曹丕不可能宣布退位,只能选择拉拢世家来平衡内部的不稳。曹操在世上,世家子弟在曹魏并没有担当要职,但在曹操死后,曹丕颁布九品中正制以后,世家子弟在曹魏逐渐开始把持大权,直到曹丕死后,光从曹丕留给儿子曹睿的几个顾命大臣就可以看出世家已经开始把持朝堂。
拥有大量人力物力的世家的确更容易培养出人才,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却极大,堵死了朝廷对人才的选拔不说,更将权利集中在了一小部分人手中。在没有外力干扰的前提下,世家万万年也可以期待的,但对整个民族的伤害却是极大,失去了进取心,失去了活力,变成了一潭死水,纵观人类历史,被灭族的种族还少吗?
刘福不希望汉族像玛雅人一样被杀的只能在文字记载中。而汉族面临死亡存亡也的确不是一次两次,五胡乱华时,汉族被杀成了一个少数民族,元灭宋后,又变成了四等贱民,而到了清朝,汉族又变成了家奴。
有的时候,知道太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刘福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经历那些叫无数人惋惜,不堪回首的惨事。为了避免五胡乱华,刘福对外族虽然没有赶尽杀绝,但也绝对不会像司马家的人那样养虎为患。
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既然都是要融合,让别人流血总好过要自己流血。对待外族,刘福的态度很明确,要么顺从,要么灭亡,概况起来就是四个字顺昌逆亡。不是没有饱学鸿儒对刘福的这个态度口诛笔伐,但刘福对此毫不理会,而那饱学鸿儒也一辈子没有机会进朝堂或者兴汉学院。
刘福希望自己的朝堂是个对外铁血,对内宽仁的朝堂,可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总是有人喜欢异想天开,希望通过宽仁让外族归心。对待这些人,刘福总是会将这些人打发去边境,让他们可以去切身体会一下外族对汉族的态度,希望这些人可以从白日梦中清醒过来。
大汉已经吃过自以为是的亏不止一次了。自大汉初立,大汉与外族的和亲就一直没有终止过。可大汉又从和亲中得到了什么?将自家的贵女送给那些野蛮人糟蹋,而那些野蛮人又何曾考虑过与大汉的亲戚关系,该打该杀照做不误,而大汉却依然在和亲,总希望有一天可以令外族驯服。
如果刘福没有回到汉末而是回到汉初,他一定会想办法弄死刘敬。就是这孙子向汉高祖提议与匈奴和亲,开始了大汉屈辱的和亲史。可惜刘福回到的是汉末,而不是汉初,所以刘福对已经死了几百年的刘敬没辙,唯一能做的,就是终止和亲。
事实证明,和亲对外族屁用不顶,能让外族臣服的,只有将士手中的钢刀,胯下的战马,铁与血才是外族惧怕的。想要驯兽,首先要做的不是要让野兽知道自己的善意,而是先确立自己于野兽的主从关系,唯有惧怕才会臣服,一味的示好,只不过是让野兽得寸进尺而已。
对待外族刘福从来没有心慈手软过,征讨西域时,那些不选择臣服而被灭族的种族不是用两只手就可以数过来的。而现在呢,西域三十六国已经成为过去,西域各族已经成为了大汉境内的汉族子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少数民族。
本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原则,对于那些选择臣服的外族,大汉接纳了他们。而既然接纳了他们,自然就要一视同仁,说汉话,习汉字,遵汉律,一视同仁,绝不搞什么特殊化,这些年下来成绩斐然。最明显的就是最早被大汉融合的羌人,本来就没有多少文化传承的羌人如今已经快要忘记祖宗姓什么,都是汉姓汉名,除了一些老羌人还记着一些有关羌人的传说,羌人的传统只能在兴汉学院的各族风土人情记录馆中去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