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王投军的消息很快从京师传播到了全国文教通畅之地。
既然成了一桩公众事件,毁誉参半则是最正常的。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天家威仪的堕落。也有人对此鼓掌叫好,认为是重拾“天子守国门”的盟约。
这两种人都还算是正统的读书人,更有研究屠龙术、腹黑学的偏门文人,从中“分析”出了天家不合,皇太子借刀杀弟,或是永王怀有异心,欲图在军中结党。
不论世人如何评说,朱慈炤却在京师讲武堂里适应了下来,并且时常饶有兴致地听同学们讨论谁是永王本尊。唯一让他气恼的是,同学都在“朱家子”中选择,而他这个“朱勇”却是最先就被排除的。
“你一副小娘气概,就是套上龙袍也不像亲王呀。”单连田直言不讳道。
郑崇元恶意满满地点头附和。甄国栋则呵呵傻笑,不肯得罪金主。
这也是朱慈炤最为伤神的事。他本质上是个温和缺心眼的小男生,不同于皇长兄的霸气四射,也不同于二哥定王的目中无人,他更像是崇祯和田妃的集合体。在容貌上遗传了田妃的甜美,性格上则遗传了崇祯的小文青。
“有种跟我去跑几圈?”朱慈炤只能以此来挣回面子。
在新生之中,朱慈炤的体能算是拔尖的,战术动作也有底子。他尤其擅长兵法课,因为在同学们对沙盘表示惊诧的时候,他早已对此熟悉得不能再熟了。
这都是以前跟参谋们混在一起积累下来的本钱。
三人知道又揭了室友的伤疤,哈哈笑着结束了这场讨论。
无论如何,在总训导部的有心推动之下,永王投军——其实是就读军校,被拔高到了新的高度。京师大街小巷都讨论着与亲王成为同窗的可能性,也的确有人真的付诸实施。
其实对于寻常小康之家而言,送次子或者庶子去读军校是最好的选择,既减轻了家里的负担,又能获得教育,毕业之后就能入仕,简直是国子监的待遇。
当永王从军的热议渐渐平息,深秋的气息也渐渐来到了京师上空。就在人们在庆祝收获的时候,新的舆论炸弹爆炸了。
原大都督府总训导部少校训导官李邦发自愿退役,被委任为顺天府府丞。
李邦发原本只是希望借助家族势力取得一个地方知府的职位,好让他在本府推动“汉社”理念。谁知道这件事惊动了皇太子殿下,亲自关照吏部,实授顺天府府丞。
虽然从一把手变成了佐贰官,但顺天府本身的地位与外省的参政一级。全国各府的长官都称为知府,惟独顺天府长官官称府尹。其他各府的佐贰官为同知,顺天府的佐贰官为府丞,由此可见一般。
“一个少校竟然可以转正四品的文职!这还有体统可言么?这让天下读书人何其心寒!”
这种论调并非某个人的一家之言,而是代表了从京中到地方的许多人。
试想一个仕途顺畅的读书人二十五岁释褐——这已经十分不易了,如果没有选为庶吉士,则要观政一年,然后授予实职。一般而言实职是在七品,三年一考,三考考满能做到一府黄堂,也就是四品上下。也就是说起码要经历十年宦海风波,且异常通达,没有任何波折,才有资格成为顺天府丞。
李邦发才从军几年?
这不是捷径又是什么?
世上最不公平的事并非捷径的存在,而是别人有捷径,自己却没有。
当这个声音越来越大的时候,自然会有人发出怨言:天子如此轻视读书人,那咱们都去当兵好了!
怨言就是如此,缺乏理智,错误的评估自己。
首先,并非人人都能当兵,还需要体检合格才行。
其次,读书人已经不稀奇了。
“朝廷去年在教育上花了岁入的百分之二十。每收上来五两银子,就要拿一两花在教化百姓上。又在各县、村、镇设有蒙学,在府有乡学,在省有学堂,在全国则有大学。优渥尊师,厚币奉道,如此天下谁人不是读书人?
“如今国家法令日严,人人皆要登记服役,保家卫国。此令之下,人人皆是武人,又何以别目视之?”